一般情况 | |
---|---|
品种:混种犬 | |
年龄:4岁 | |
性别:雌 | |
是否绝育:是 | |
诊断:小前庭大腺脓肿 |
01 主诉及病史
两年来反复出现血尿,并伴有排尿疼痛,排尿时还会用力和发声。
最初因排尿不当、嗜睡和食欲减退就诊。尿液分析发现了浓缩尿(USG 1.050)和蛋白尿(1+)。鲍勃氏杆菌呈阳性,使用多西环素口服(5 mg/kg,q12h,14天)治疗后,倦怠和厌食症状有所改善,但排尿疼痛、反复恶臭尿液和血尿仍然存在。
两年来,反复进行了尿检、尿培养、腹部X光、腹部超声,以及PCR基因检测以检测BRAF基因突变。
发病前一年的治疗措施包括恩诺沙星、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泊肟,以及喂食治疗尿路疾病的饮食。每个抗生素疗程持续7天。这些治疗均无反应。其他病史包括特应性皮炎和病因不明的慢性间歇性呕吐。
02 检查
神志清醒、警觉、反应灵敏,但情绪焦虑。异常体格检查结果包括外阴红斑、中度外阴周围皮肤褶皱(覆盖约60%的外阴)、鼻翼、眼周和趾间皮肤红斑以及耳廓干燥结痂。
膀胱很大,触诊后立即排出少量尿液。带至室外观察排尿情况,似乎不愿排尿,多次排出小量尿液,同时发出疼痛声音。
超声测量排尿后的残余尿量正常(<1 mL/kg)。除了轻度低磷血症(1.6 mg/dL,范围:2.6-5.3)和低镁血症(1.7 mg/dL,范围:1.9-2.5)外,全血细胞计数和生化检查结果均在参考范围内。
对膀胱穿刺样本进行的尿液分析显示,患者出现了浓缩尿(USG 1.007)和细菌尿(2+),但没有脓尿。超声检查发现的异常仅限于泌尿道,包括膀胱壁增厚(0.63 cm),提示膀胱炎,以及轻度左髂内侧淋巴结肿大(0.67 cm)。
膀胱尿道镜检查显示,将内镜插入尿道时,尿道乳头右侧有脓性物质流出。对该部位的进一步检查发现,上皮组织呈圆形扩张,外观类似于发炎的囊肿或脓肿(下图)。
该部位有一个小而坚硬的结构。采集了该部位的拭子进行细菌培养。医生尝试用一根针穿过内镜的活检通道,排出更多的脓性物质,该结构仍然完好无损,仅发生了轻微的创伤和自限性出血。前庭未发现其他异常。
内镜通过尿道进入膀胱,未发现尿道异常。膀胱壁出现弥漫性水肿,有两个小部位充血和轻度粘膜出血。从膀胱腹壁取活检样本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和需氧菌培养。采集尿液进行支原体培养。
膀胱活检样本的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膀胱粘膜增生,上皮内有多处水肿。上皮内有散在的淋巴细胞和少量中性粒细胞。表层粘膜下层因水肿、红细胞碎裂的轻度出血和散在的巨噬细胞而扩张。轻度出血延伸至粘膜。这些发现表明膀胱内存在慢性炎症。
尿道周围病变的直接拭子和膀胱壁组织的培养都发现了假中间葡萄球菌和奇异变形杆菌的生长。膀胱壁培养出的菌落形成单位均少于10个,而直接拭子培养出的假中间葡萄球菌菌落形成单位为1+个,奇异变形杆菌菌落形成单位小于10个。这两种生物都具有广泛的抗菌药敏感性。
这些结果与小前庭尿道旁腺区域的炎症相符。不过,由于没有对病变本身进行超声或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因此无法明确指出腺体是否受累。
03 治疗
口服恩诺沙星(10 mg/kg,q24h)42天,口服卡泊芬净(4.4 mg/kg,q24h)14天。之前开具的加巴喷丁继续使用。
考虑到患者同时患有皮肤病和胃肠道疾病,医生指导其过渡到水解饮食。
04 预后
几周后的随访显示,症状完全消失。主人报告说,该犬在休息时经常漏尿。由于在评估过程中未发现导致尿失禁的其他原因,因此诊断为尿道括约肌失调,并对该犬进行了口服二乙基芪醇(0.02 mg/kg,q24h)5天的治疗,随后减至每周服用两次。
据主人报告,该犬的尿失禁症状已得到缓解。虽然患者之前接受过恩诺沙星治疗,但疗程仅限于7天。根据与前列腺炎相关的尿路感染的类似建议,该犬尝试了42天的疗程。处方中的非甾体抗炎药物主要用于缓解不适,该药也可能会促进炎症的消退。
05 讨论
斯金氏腺(Skene’s glands)或称小前庭大腺,是尿道旁腺的一个分支,发炎会导致女性急性下尿路症状[1,2]。尿道旁腺位于尿道后侧,沿尿道走向,位于粘膜下层内。小前庭大腺只存在于女性,是尿道旁腺中最远端的腺体,位于尿道下侧和两侧。最近在犬身上发现了尿道旁腺,包括小前庭大腺,位于尿道的尾侧和腹侧[3]。本病例报告的目的是描述犬的小前庭大腺炎症的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
最近,通过对从25只死亡雌性犬身上切除的尿道进行组织学评估,发现了犬的尿道旁腺,包括小前庭大腺(下图)[3]。
25只狗中有8只(32%)的组织病理结果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与雌性前列腺样腺体一致。这些发现提示雌性犬存在尿道旁腺,包括小前庭大腺[3]。在纳入的犬只中,只有3只进行了绝育手术,其中2只存在该腺体。这些结果表明,激素对该腺体的发育或退化有影响,但评估的犬只数量太少,无法得出与临床相关的结论。本报告中的这只狗在很小的时候(4个月之前)就做了绝育手术。
在女性中,对这些腺体进行电子显微镜评估的结果表明它们具有活跃的分泌功能:存在分泌泡、分泌颗粒、粗面内质网、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大量线粒体和顶端出血点[4]。据推测,这些腺体可为尿道口提供润滑,并具有抗菌特性[4,5]。
尽管这些腺体的正常功能可能是有益的,但与男性前列腺类似,这些腺体也可能出现良性和恶性异常,包括继发于细菌感染的囊肿或脓肿、腺瘤和腺癌[4,6]。与本报告所述犬只的情况一致,当女性的前庭大腺受到感染时,它们可能会肿大并有触痛,这种情况被称为前庭大腺炎。严重的前庭大腺炎可发展为尿道梗阻和尿潴留。对女性而言,这种疾病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资料和体格检查。虽然排尿困难是最常见的症状,但其他症状还可能包括疼痛、可触及的肿块、尿路感染或排尿梗阻症状[1,2,7]。
本报告中的犬在尿道乳头的外侧可触摸到一个坚硬的结构。在女性中,约有一半的前庭大腺脓肿可以触诊到,并可在尿道外侧看到一个红肿疼痛的肿块。对肿块施压时,可能会有透明或脓性物质流出[8]。可能需要通过超声和磁共振成像进行造影,以确定病灶的位置。如果未发现破裂,则应首先使用抗生素进行保守治疗。对抗生素无反应的病例应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法包括囊肿摘除术、穿刺术和抽吸术[8,9]。
本报告中的患犬在膀胱镜检查中肿块破裂后,临床症状得到缓解,随后接受了一个疗程的抗菌治疗。可能没有必要使用抗菌治疗,该犬只需通过膀胱镜戳破脓肿并引流即可。也有可能抗菌治疗加引流的较短疗程也会产生类似的效果。
总之,对于出现慢性排尿困难的雌性犬来说,尿道旁腺区域的炎症可能是一个不常见的鉴别诊断。小前庭大腺脓肿可能与排尿困难和尿潴留有关。通过仔细观察尿道乳头,可在膀胱镜下发现小前庭腺发炎。需要继续对类似的犬进行评估,以确定是否仅通过膀胱镜破裂引流就能缓解临床症状,还是仍需要抗菌治疗。
参考文献
[1] Maetzold E, Takacs EB. Urethral pathology in women. Curr Urol Rep. 2022; 23: 225-234.
[2] Tamburrini S, Vascone C, Marrone V, et al. Skene’s glands abscess an overlooked diagnosis in acute lower urinary symptoms. Radiol Case Rep. 2021; 16: 3751-3756.
[3] Aguiar A, Pinto Rodigues MM, Fonseca-Alves CE, et al. Female paraurethral prostate gland in bitches. Braz J Vet Pathol. 2013; 6(3): 106-110.
[4] Zaviačič M, Jakubovská V, Belošovič M, et al. Ultrastructure of the normal adult human female prostate gland (Skene’s gland). Anat Embryol. 2000; 201: 51-61.
[5] Rodriguez FD, Camacho A, Bordes SJ, Gardner B, Levin RJ, Tubbs RS. Female ejaculation: an update on anatomy, history, and controversies. Clin Anat. 2021; 34(1): 103-107.
[6] Slopnick EA, Bagby C, Mahran A, et al. Skene’s gland malignancy: a case report and systematic review. Urology. 2022; 165: 36-43.
[7] Dwyer PL. Skene’s gland revisited: function, dysfunction and the G spot. Int Urogynecol J. 2012; 23(2): 135-137.
[8] Martin L, Chandrasekaran N, Benardete D, et al. Skene’s gland cyst: a simple marsupialization technique. Int Urogynecol J. 2017; 28(7): 1101-1102.
[9] Shah SR, Biggs GY, Rosenblum N, Nitti VW. Surgical management of Skene’s gland abscess/infection: a contemporary series. Int Urogynecol J. 2012; 23(2): 159-164.